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趋势分析】增长势头良好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取得新突破

时间:2016-05-04 08:35:08 点击: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中国工业报 作者:

条评论打印收藏

经过“十二五”期间各项扶持政策的激励以及产业自身的培育和发展,中央和地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的作用正在不断显现,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产业发展将进入全面深入推进期。

产业发展区域分化态势明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态势,发展速度与方向日益体现出地方特色和优势。

产业区域分化发展态势将日益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高端领域拓展延伸。在全国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间的发展速度和方向将逐步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产业基础好、产业结构调整深入的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方向趋于高端化、对GDP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显著,例如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逐渐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个增长极。而在一些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例如东北三省、山西等地,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产业也多处于中低端环节,对GDP的贡献相对较小。随着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不断落实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不断推进,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两极分化态势将更加明显。

产业集聚将体现地方特色与优势,区域间产业发展更趋协调。北京的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天津的航空航天产业、石家庄的微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产业各具特色,将有力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等多个领域形成数十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平板显示、基因测序、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在珠三角地区形成有效集聚。此外,上海的生物医药、浙江的云计算、广东的3D打印、湖南的智能制造装备、四川的北斗卫星导航、陕西的集成电路基地建设、辽宁的通用航空和机器人、贵州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大连的软件、西藏的生物医药等,都将进一步体现出各具特色与优势的产业集聚。

B核心问题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产业高端环节待突破

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产业发展的壁垒,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经过快速发展,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机器人等领域仍然存在低端重复建设、关键瓶颈未取得实质突破等问题。为了在制度层面更好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发展,避免走传统制造业的老路,应随着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

二是体制机制束缚仍需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体制性束缚,比如在促进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方面,以药品和医疗服务准入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现行医疗体制对其影响甚大,需要加快步伐继续深化改革;大数据和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需要已有数据的开放共享,但目前我国数据“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尚未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

三是产业政策间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从国家层面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十三五”规划,到地方层面的各类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发展规划等,关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众多,也存在政策间有效衔接不足的问题。既需要进一步统筹国家层面的战略和相关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协调国家和地方、以及各地方之间及各地方不同产业政策的统一与协调。

融资问题仍未根本性解决

受经济持续下行影响,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是受股市下行影响资本市场融资愈加困难。自2015年6月份以来,出现三次大规模的下跌,使得IPO暂停,企业上市融资通道关闭,极大影响了企业的股权融资渠道,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减弱。

二是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存在惜贷问题。受经济持续下行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艰难的困境,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提升,受此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日益明显,加上绝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具有轻固定资产、难以从银行获得抵押贷款的特点,因此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关键字: 新兴产业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