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线下零售混战 传统市场示威
经销商连接生产端和销售端是分销时代的特征,这个阶段渠道是流量的唯一入口,得渠道者得天下的思维成为主导,苏宁、国美的连锁模式由此发迹,渠道把控全局,这也造成了电商在初期只能拿到有限的货源,强势的传统市场销售部门甚至把电商当做清理积压库存的“下水道”专卖尾货和打折品。
这般待遇,不难想象当初马云当初“兜售”线上卖货四处碰壁的场景。
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崛起后,经销商的优势变成劣势,传统“商业地产”的玩法成本高、商业流程繁多、供求关系不敏感,发展面临种种危局。与之相比,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崇尚“零距离”,最大程度的降低中间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电商以低价、便捷胜出。随着电商后端供应链、物流、数据、信息技术等诸多资源不断地累积放大,电商生态元素不断衍生,于是阿里构筑了以电商、物流、金融、云计算以及大文娱为核心的帝国,京东也打造起平台、物流、技术、金融等生态闭环。传统商业望其项背。
“不做互联网是等死,做互联网是找死”
渠道思维没办法适应互联“短、平、快”的打法,以苏宁为例,尽管有壮士断腕的豪气,可转型依然面临阵痛,电商平台特别是在生态力量的加持下,话语权优势凸显。
线上反攻线下已经充分具备技术、时间等各维度的优势。
手握海量的数据资源,倚重先进技术,旨在对“人、货、场”进行重构,打通线上线上会员、商品等,用物流的力量向零库存的目标迈进,并推动供给侧改革,线上勾连线下各种场景,拓展流量入口。新零售从线上降维式的进攻线下,这副高屋建瓴的姿态是经过十几年的沉淀得到的成果。
线上强攻线下,目前看到的大致有四种:
①通过线上线下合作的方式达成共识,阿里把百联收入麾下,在苏宁、三江购物上进行家电3C、生鲜的布局,进而把强攻的堡垒放到上海牵手百联,从百货到3C、生鲜、商超全面开花。同样,京东联手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跨境全球购权限接入,还有线下400多家沃尔玛大卖场门店,遍布国内189个城市的门店及国内外供应链资源是京东下半场竞争的重要筹码。加上与永辉的合作;
②在超市、百货业态中开店,或者对线下实体店进行探索,直接嫁接线上资源和能力,如阿里在上海布局的盒马生鲜、京东精选空间,这类型的门店一般在一二线城市布局;
③雄安新区带火了房产和舆论,当然还有阿里的农村淘,所以三到六线城市线下布局正在紧锣密鼓中,“翻牌”便利店模式乃“京东超百万便利店计划”的做法;
④最后一种便是倚重高科技的Amazon Go的便利店思路,与7-11、罗森等老牌连锁便利店不同,整个购物流程实现自动化,这个高大上的购物体验或许能在“便利峰”实现。
这股线上强攻线下的势能,渐之近也!
新零售一场反客为主的剧目正在呈现,然而,由于种种问题和原因,也许想象中的排山倒海之势远远不会到来,哪怕有,大抵是种种适应市场和环境的新变种,网约车之死便是明证。但“喧兵夺主”的剧情已然带来惊喜。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