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为县域经济提供运输动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为发展县域经济带来利好。据统计,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扩大和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之一,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运输行业如何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物流连点成面 畅通要素流动
长期以来,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服务供给,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更快发展和生活质量更快提升。当前我国已步入城乡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根据县域资源、人口等要素流动变化趋势,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带、物流网络中的战略定位等,深挖区位禀赋、核心产业体系、重点产品群。
县城作为连接城乡融合发展的枢纽节点,通过场站共享、服务同网、货源集约、信息互通等方式,将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信息资源高效整合,可增进县域经济对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平,激活县域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联动性,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运输服务部门应推动形成场站融合新模式,依托乡镇客运站、乡镇运输服务站、物流站点、邮政服务点等既有站点,建设“多站合一”的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一点多能”的村级基地物流综合服务站;要充分发挥城乡客运网络覆盖面广、班次密、费用低等优势,在保障农村旅客乘车需求和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积极推进运输信息融合,努力打造县域农村运输信息平台,实现农村客运、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信息的共享对接,提升县域农村运输信息服务水平。
此外,运输与产业深度融合能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培育电商物流、交邮融合、交供合作、交农合作、商邮合作等品牌项目,实现产、运、销一体化的农村物流服务,构建“交通+”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运输服务部门应重点引导各地打造网络覆盖健全、资源整合高效、运营服务规范、产业支持明显的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推动构建模式创新、运营高效的农村物流服务新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公共服务 优化职业生态
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能够为产业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共享、积累和交换、创新和转化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还能满足群众快捷舒适的出行需求,提升区域宜居性和人口吸引力,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为此,各地应全面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持续提升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形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农村内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和城乡交通一体化体系。
在过去几年中,各地以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为抓手,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客运服务、货运和物流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正由“人便其行”逐渐向“人享其行”递进。
乡村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以改善,运输服务行业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但运输服务行业职业生态不优问题仍然突出,驾驶员劳动强度大、职业压力大、社会责任大、社会保障低、从业环境差等现实导致行业难以吸引更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多方式多渠道完善从业人员的职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包括推进道路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建设“司机之家”、推广电子证照等便民举措,真正把好事办到从业人员心坎里。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部门应继续营造规范有序、健康稳定的运输服务从业环境,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行业归属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