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金华海陆联动补链强链通途万里
日前,一列装有跨境电商货物的海铁联运班列从浙江金华义乌铁路口岸出发,在宁波舟山港搭乘海运专线发往德国威廉港。这标志着“义乌—宁波舟山港—威廉港”快速物流通道成功打通。这是宁波舟山港和金华国际陆港加速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畅通全球供应链的新动作。
海纳万舸,港定乾坤。3年来,以宁波舟山港和金华国际陆港为依托,宁波、金华有序推进“核心引领、海陆联动、六向联通”的甬金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创新“第六港区”“整列中转”等联运模式。两地在财政、税费、金融等8个领域全力保障,累计出台或延续支持政策130余项,统筹资金支持超1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1200亿元,全面打造陆海双向开放联动先行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能级货运物流支点。
数十万中小微制造企业物畅其流
汽笛声声,一列满载集装箱的火车缓缓驶入宁波舟山港铁路穿山港站。海铁联运部主任宋秀才站在铁路股道另一端招手示意:“这批来自义乌的日用品,下了火车就能上货轮。”
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3年来,浙江省与宁波、金华两市各级各部门多次召开补链强链工作推进会,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宁波舟山港有北仑、穿山、梅山、大榭、金塘5个集装箱码头群,但许多人不知道,在距离宁波200公里的金华义乌,还有一个“第六港区”。依托中央奖补资金,宁波、金华共同推进华东国际联运港、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等重大“软联通”平台建设,各方资源进一步整合。通过“浙江e港通”平台,关务、港务、船务等港口业务前置,商家在“第六港区”就能完成所有手续,到宁波舟山港直接登船出海。
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与世界最大的港口紧密相连,推动了数十万中小微制造企业的物畅其流。
在政策的有效推动下,2022年以来甬金两市完成海铁联运量超370万标箱,金华—宁波海铁联运专列货运量占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量比重近20%。2023年7月,首列“抵港直装”专列从义乌发出,实现海铁联运班列“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海铁联运作业效率提升20%,每箱平均节约300元吊装、压板费用,场地周转时间缩短1天以上。
陆海经济实现双向奔赴
今年3月,“嘉华宁波”号货轮停靠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325个集装箱的锂电池被有序吊装到货轮上。在万里之外的欧洲,汽车制造企业正急切地等待着这批关键部件。
当锂电池成品漂洋过海之时,制造电池的矿石原料正通过宁波舟山港进入我国腹地。单艘货轮运输的数十万吨矿石原料完成装卸作业后,码头随即开始混配加工,根据不同冶炼厂的需求,把相应品质的矿石按比例调配在一起。等候在码头的江轮,满载着“精配矿”,沿着长江输送到武汉、重庆等地,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在此刻实现了双向奔赴。
2024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
宁波开放发展迎来一次历史性机遇,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粮食等七类大宗商品借助港口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政策支持服务国际采购、国际转口、供应链物流等产业业态,补齐冷链物流短板,增强冷链贸易物流辐射能级,促进宁波打造国家冷链优质肉类蛋白资源配置中心。去年9月开仓运营的中国(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项目就是宁波的代表性动作。
作为金华对外开放的“心脏”,金华国际陆港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局中蹚出新路。3年来,金华加速推进铁路枢纽扩容改造工程、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华东国际联运港等牵引性项目建设,叠加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金义综保区、义乌综保区等优势,让中欧班列(义新欧)辐射欧亚大陆5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同时,东向“依港出海”通道更加畅通,东西交会奠定了金华更加坚实的对外开放基础。
站在新起点,宁波、金华两市将全力发挥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建设成果,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全球客户。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