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成为让进一步改革开放全盘皆活的棋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这表明,自贸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面向世界,对标国际规则和通行做法,特别是将高标准的“21世纪新议题”如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政府竞争中立、生态环保优先等新理念、新体制和新要求拿到自贸区来试,科学评估其正、负面影响,精准预测其挑战所在,制定管用、合规的防范预案,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谈判积累经验,进而把握国际规则重构的主动权,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适度监管,打造法治中国建设先行区
理顺政府职能,越位的要放、错位的要正、缺位的要补,事中事后监管就属于补的领域。应加强对市场主体“宽进”后的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打造“放得开、管得住”的监管格局;加强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综合执法、企业年报公示、经营异常名录、社会监督、反垄断、安全审查等基础监管制度建设,为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累经验,为高水平开放打下基础。
自贸区始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有法可依,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先行区。监管并非越多越好、越严越好,关键是把握好“度”。应努力做到开放力度、速度、可承受程度有“底”,事中事后监管有“度”。提高开放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水平,设定安全目标,强化行业风险审慎管理、经营者风险过程管理、诚信管理,保证开放和监管同步到位。以风险可控为底线,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到全国,防止盲从和“休克疗法”,严防系统性风险。
制度创新,拓展园区发展之路
自贸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其中,政府管理创新可以有效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吃”、交易成本过大等问题;简政放权和职能归并等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减少制度成本,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先试验再复制、推广,遵循胆大和步稳相结合的方法论,注重风险防范,提供更优的公共产品,更好为企业和居民服务;建立诚信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可以保障公平竞争,减少逆向选择;人才制度创新致力于形成正向激励,防止“劣币驱逐良币”;鼓励大胆去试是反对因循守旧、促进制度变迁、防止路径依赖。可以说,自贸区的综合型制度创新模式,走在了国际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前沿。
建设自贸区是一种“中心开花”战术,扼住要害部位,再向四周扩大战果,以增量带动存量。发展园区并发挥其窗口、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从时间维度看,如果把经济特区看成中国园区1.0版,此后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监管区等则是2.0版,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14个新区为3.0版,今天的自贸区就是4.0版。如果从功能上说,特区开放水平比2.0版和3.0版高,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监管区相当于特区开放功能的专业分解,或者说三者加起来才接近于特区;新区只是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监管区三区面积的扩大,旨在推进综合体制改革,功能则次于特区。只有自贸区才可与特区相比,是真正的功能升级,是中国特色园区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