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藏危机 上网习惯性错误有哪些
您是不是一到酒店或者咖啡馆等商业场所就先问WIFI密码?您的支付宝、京东、邮箱等账号密码是否和银行卡密码都一样?记者从河北省互联网协会以及相关资深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截至2014年12月底,河北省网民规模达3603万人,其中83.1%的人使用手机上网。伴随手机上网渐渐成为主流上网模式,很多人在上网时不注意密码保护或者上网安全,导致在网络购物等方面不慎掉入“陷阱”或者被盗取账号乃至钱财。
现象 到哪儿都爱蹭免费公共WiFi
到餐厅、酒店、咖啡馆、机场、甚至旅游景点、商场等非单位和家里时候,很多人为了省流量,往往会选择登录这些商业设施提供的免费WiFi,登录QQ、微信、淘宝甚至网银。这些WiFi多数情况是安全的,但是不排除用者无心盗者有意,一些黑客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一目了然”用户手机与WiFi热点之间的数据通信。省会的张女士出差时就曾遭遇过在一家餐馆用WIFI上QQ聊天后,回来没几天就发现手机中毒,被不法分子盗用QQ,诈骗其亲朋好友,幸亏有朋友打电话核实,才没有造成钱财损失。
【建议】
在公共场合连接WiFi时应避免使用无须密码、陌生的WiFi,选择运营商等正规机构提供且需要手机号码验证的WiFi热点。在公共WiFi环境中尽量不登购物网站或网银、支付宝等可交易的平台,尽量不输入各类个人密码。如必须登录,则尽量使用3G或4G进行移动支付、网购或聊天。 此外,许多用户使用公共免费WiFi后,没有在手机或电脑里删除该热点。网络黑客伪造这类“同名同姓”的WiFi热点,用户手机或电脑会默认进入该热点范围、主动连接。不知不觉智能终端就遭伪造WiFi接管,通信信息很容易被窃取。所以,连接过公共场合未加密的WiFi信号后,要在手机中及时删除,或设置为“忘记”。
现象 多账号设置同样的密码
外地的一位消费者曾经因为多个网站使用同一个账号和密码,被不法分子“撞库”窃财30余万元。记者随机采访发现,身边不少人的邮箱、网购账号甚至网银,使用的都是相同账号密码,甚至还有一些人拿自己的生日来作为账户密码,以图方便记忆,然而,这却是犯了互联网安全的大忌。据介绍,现在有一种新兴的“撞库”黑客方式,就是恶意黑客先攻击网游论坛等安全薄弱的网络平台,获取用户的账号(通常为邮箱和手机号码)和密码,再将这些信息与某个网络支付工具进行批量登录试验。一旦用户名和密码一致,窃取用户财产就成为可能。
【建议】
为账户设置一组难以破解的密码是构筑个人信息安全最重要一步。还有一种最好的做法是,分级别管理个人密码:浏览网站时注册的账户和密码,一号到底也无大碍,但事关网银、第三方支付工具等个人财产的密码,必须与前者不同,必须使用复杂强密码,且定期更换。所谓复杂强密码,即尽量不要使用那些常规数字符号或字典里现成词语的拼音,最好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搭配使用。为了防止密码忘记,不妨动动笔,记在家里的本子上。另外还有一些关于账号密码使用的习惯也需要注意,比如设置好系统登录密码,记得在离开电脑时锁定屏幕;不要使用不可信任的公共电脑登录网银等敏感账号。如果不得已,一定在使用之后彻底退出,并删除账号,不在公共电脑保存个人资料和账号信息;在手机上使用了网银、支付宝等之后删除卡号和账号信息等等。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