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仅有1%盈利 这门生意为何这么难做
把你的菜篮子电商化,是一门大生意。BCG在《中国生鲜消费趋势报告:新时代生鲜市场制胜之道》中预测,凭借着需求的拉动,到2020年,线上消费占生鲜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7%增长到15%。这意味着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将达3,470亿元人民币。
“近两年,生鲜电商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发展速度过于快了,生鲜电商是一个偏重投入的行业,大家都在做一些尝试和布局,但是并没有扎下心来去做,尤其是垂直电商类的平台。”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陈科对网易财经表示。
在行业狂飙猛进的2016年,生鲜电商经历了惨烈的淘汰赛,美味七七出现资金链断裂倒闭,果食帮宣布停业,青年菜君破产清算,爱鲜蜂被曝裁员,许鲜也关闭大量门店。
如今,生鲜电商市场如今形成了平台电商(京东,天猫等)、垂直电商(天天果园、本来生活、易果生鲜、每日优鲜、中粮我买网等)以及其他中小电商并存的行业格局。
活跃在市场上的生鲜电商玩家过得怎么样?平台的盈利难点究竟在哪里?实体店在生鲜大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行业未来将走向何方?我们和三家垂直类生鲜电商平台的负责人聊了聊。
智利车厘子是如何到达你手中的?
相比于传统的生鲜零售商,生鲜电商更乐于谈及其产地直采货源,供应链和冷链物流。以进口水果为例,与批发市场、经销商等中转模式不同,生鲜电商往往从海外原产地直接采摘,采用空运、海运等方式,通关入库,根据订单安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送到用户手中。
据中粮我买网生鲜商品部总监唐羲震介绍,一般来说,保质期较短的生鲜产品从国外直接空运到国内,以海外的樱桃为例,从采摘开始,历时两三天就可以到达用户手中,保质期相对较长的后熟水果,一般会经历海运的方式,从欧洲、非洲等地出发,历经十几至二十几天到达国内,在此过程中水果逐渐糖化成熟,在最佳食用期内到达消费者手中。
出海采购,意味着对供应链的要求更高,同时面临成本控制等问题,这需要生鲜电商平台对各个环节的把控以及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
供应链、仓配和用户都是烧钱的点
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全国4000家生鲜电商,7%巨亏,88%略亏,4%持平。对生鲜电商来说,盈利是个大难题,供应链,仓储配送,用户都是烧钱的点。
本来生活网副总裁、华北区总经理陈翰林认为,生鲜电商亏损的原因很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零售行业资产很重,投入很大,仅建仓库就要花费几千万甚至上亿。第二,生鲜商品毛利率较低,竞争对手不仅来自线上,还包括线下的菜场和超市,第三,生鲜电商履约环节非常多,成本高,生鲜从仓库到送到用户手中,所有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生意特别琐碎。
根据以太资本的数据,通常情况下,一家生鲜电商具体的成本比例可能会呈如下的状态:
1/ 每单客单价可能在45-75元左右;
2/ 采购成本占据比较高的比例,也是大头(60-70%)
3/ 线下成本——仓配成本,需要包含其物流的中心仓以及运输成本(5-10%),包含前置仓以及最后一公里(20%-30%)
4/ 营销成本(通常情况下小于10%)
5/ 毛利可能在15-25%浮动;
1)供给端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
传统的菜市场并未解决生鲜供给与需求脱节的问题,生鲜电商虽然在供给配送方面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