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商贸物流与供应链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关于无人业态的三点心得

时间:2017-09-06 10:02:55 点击:
来源:42章经 作者: 曲凯

条评论打印收藏

一开始先讲一个这两周最火的项目八卦。

一个无人值守类型的共享/新零售项目,不是无人便利店或货架,而是一个新的品类,项目还在很早期的阶段,据坊间传言估值已经到了6000万美金。很多同行因为品类很奇葩所以也都议论比较多,但想约也都约不上创始人了。

讲这个事情其实主要是为了引出我对无人值守类项目的一些想法,也算是对整个赛道做一个复盘。为什么这个项目这么火?下一个类似的品类会出现在哪里呢?

现在大家提到无人值守业态,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迷你KTV,无人便利店之类的项目,但其实ofo和Mobike可以说是这类项目大规模流行的导火索,而在此之前友宝和天使之橙也已经做了很多年。

ofo和Mobike当初发展顺利的时候,有几个原因是大家都有所总结的:

1、移动支付的兴起为这类业态的崛起做了最基础的铺垫;

2、移动互联网的位置属性特点,让共享单车能从有桩变成无桩,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提升了用户体验,达到了用户愿意使用的转捩点;

3、产品本身就是广告,一个是只要摆上街,有人的地方就都可能被使用,一个是自行车本身具备潮汐效应,会被用户自发带到各个地方;

4、客单价低,押金高,现金流好,具备批量扩张能力;

5、一级市场中好的资产短缺,且线上流量红利消失,资本押注线下头部项目。

在ofo、Mobike之后,按照同样的逻辑,大家开始寻找类似的标的,正好因为各种因素(尤其是移动支付)的积累,无人值守业态到了一个爆发期,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项目。像我在此前文章中,就把诸如迷你KTV、咖啡机、共享充电宝这类项目统称为unbundling the facilities,也就是解体传统设施。

但回头看,这类项目在开始的时候都不如单车顺利,因为上面提到的单车的优势中,有很重要的两点这些项目基本都不具备:

第一,所有的这些东西基本都是有桩的形态,不能达到无桩单车一样的最佳使用体验。

第二,这些东西几乎都不具备潮汐效应。

而其中有的项目还缺第三点,比如迷你KTV等,成本价过万的机器,就不能说是“客单价低,易大范围批量扩张”的品类。那在这个基础之上,为什么在共享单车之后,下一个风口是共享充电宝呢?而且为什么拿到最多钱的是小电这类模式,而非其他呢?

结合上面所讲的,其中一点原因是,充电宝客单价低,回本周期快,是大众刚需型产品,最符合类共享单车的标准。

那么,潮汐效应和无桩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就是复盘要提的第一个心得:当资本密集、竞争激烈、市场红海的时候,客单价低的产品形态,最终都会达到一定的数量阈值。也就是说产品数量过多,以至于位置如何、有桩无桩、潮汐效应等都已经不是问题。

试想,现在还有谁会使用mobike的地图去寻找或者预约车辆?这种场景已经被高密度的自行车数量消灭了。

所以,既然充电宝是有桩的,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就直接用数量来解决。所以,客单价最低的,最容易铺量的桌面式充电宝是最火的。

当时很多人讲看好桌面式是因为其转化率最高,放在眼前用户就会想要使用,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在讲数量多到一定程序以后,充电宝对于用户来说就变成了“无桩”和最强“潮汐效应”的产品形态。

无处不在的自行车,无处不在的充电宝,此时有桩和无桩都是一种虚无了...

但,我们继续复盘,为什么现在共享充电宝似乎没有单车发展的好?我认为本质上来说不是用户需求是否真的存在等问题,而是这些业态对标共享单车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字: 无人业态 ,新零售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本网站保持中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