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撬动传统零售业
资本如海燕般嗅到了即来的暴风雨,缤果盒子的1亿元A轮融资十分顺畅,2017年3月花了两周就拿到投资意向书,5月到账,投资方有GGV纪源资本、启明创投、源码资本、银泰资本。
定位于“小区的智能云冰箱”
今年7月份,记者在一家位于上海的缤果盒子无人便利店外看到,它的外观方正像一个玻璃集装箱,约15平方米左右。
微信扫码公号,注册后进入,三面墙围着一圈2米高的货架,摆着休闲副食,中间有个1.5米左右的小货架,主要是进口酒水和日化用品,边角的两个冰柜存着满当当的饮料。缤果盒子结算时需要消费者把商品随意放在收银台上的
“商品识别区”内,显示器实时显示商品的价格并生成付款链接,随后扫码支付。
目前,缤果主要有三大品类,食品、饮料、非食,每家店SKU平均600个,未来要做到800个。
记者注意到,店内常有顾客光临,但很少形成排队结账的情况,多数为年纪在20到40岁之间的学生、白领或家庭主妇。有顾客表示自己经常来此购物,“感觉很现代,适合快节奏生活,24小时营业很方便生活。”
新生事物从来不乏争议,尤其是被外界冠以新业态的增长点。其中一个观点就认为无人售货机缺乏新意,“无人便利店是升级版无人售货机”。
“即使是说让人能够走近‘无人售货机’,那也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实际上我们做的是让工厂批量生产便利店。”缤果盒子创新研发中心副总裁王良旗说。
如果仅仅就无人便利店的购物感受来说,目前它与扫码支付的自动售货机并无多少不同,但是创业者的野心却在于利用时间(24小时)和空间上(家门口与小区门口之间)的空白点创造出新的零售场景和客流。
“缤果盒子,本质上是一个渠道。”陈子林想要通过前端无人化、后端数据化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升整个渠道的效率,同时也让成本降低。“我们把消费者需要的或者可能需要的商品,提前放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我们的定位是小区的智能云冰箱。”
在投资人和外媒观察家眼中,无人便利店的创新之处更多在于移动支付、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逐渐成熟的技术的整合应用,这像是一种“精致”的牛刀小试,力图做到“盒子”虽小,五脏俱全。
新零售被赋予的期望之一是借助大数据分析,零售将不再千篇一律。“无人零售店所用到的包括摄像头在内的各种传感器,能捕捉客人在进店后的一举一动,这些信息回流到云端后,通过算法模型,可以得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王良旗说,信息不仅能够分析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还能够对消费行为作出预测。
从2016年12月起,缤果开始全力研发图像识别技术,2017年9月宣布将陆续升级识别系统。同时,缤果盒子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也即将商用。这对王良旗来说,又是一场挑战。一方面有大量工业化的操作,需要重新开模、打样,周期就有三四个月;一方面各地的商品不同,机器学习的样本还需要继续扩大,让机器变得更聪明,提高识别准确性。
近两年,人力成本的上升倒逼零售业寻找成本更优的解决方案,无人便利店就是一次积极探索。它被认为可以降低传统零售业的人工、房租成本问题。
15平方米的缤果盒子可售卖的数量与40平方米传统便利店相当,15平方米的盒子造价约10万元,40平方米的便利店投入约40万元,盒子的成本投入约为便利店成本的1/4。同时,缤果盒子自带升降系统,能随时移动位置;相比传统便利店,减少了装修和拆迁所造成的成本损失。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