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时代,便利店如何生存?
新零售用物联传感器识别、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商品识别、室内定位识别,能做到和线上一样的用户识别、用户画像、用户购买行为,然后有持续的数据来做持续的改进分析。
京东要转型成为互联网零售基础服务商。互联网B2C零售,阿里淘宝和天猫、京东和1号店,占了中国线上B2C零售的85%份额,大树底下难以再长出新大树。
那让传统线下的零售怎么上网?或者应该不应该上网?新零售是不是就是线下跑到线上,然后搞成全渠道销售呢?现在线下零售(商场、超市、门店、便利店)都变成了什么样?他们应该如何走向未来?这是我思考便利店的初衷。
一、新零售和老零售的本质区别
老零售,讲究的是什么?是管道,赶快地把商品从生产厂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管道又粗又短又流速快,这才是重要的。
所以老零售特别讲究什么?讲究:圈好地段(消费者流量啊)、圈好商品(价格又低质量又好品牌又好,美得你)、圈好店铺(老板会经营啊)。好像只要全好这些宝贵资源,销售就蹭蹭的增长了。
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就开始讲究人效、坪效(商业店铺租金很贵的)、净利润。
但是现在,已经进入了商品淤出的时代了,政府都已经强制搞供给侧改革了。满足消费者日常吃喝用的消费品已经成为最基础的需求了。
我过去的一位老板曾在美国生活过,他说,人啊,越有钱,买的东西越不是必需品。当时买,就是觉得心情好、好玩、消费的爽。
中国最强劲的消费主力军:一亿中产和最没有财富紧迫感的90后一代,已经快到了这个地步。
所以,现在的新零售,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且是以精准的消费者群体为中心。
到底是什么业态不重要,只要是消费者体验流畅、消费得爽。
所以啊,现在大家看到很多新出来的零售业态,让很多老零售人看不懂。干嘛搞这么?因为啊,现在的目标、衡量指标,全和过去经典老零售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二、新零售为什么总是从便利店入手
零售有几个主要业态:商场、超市、门店、便利店。
商场现在被电商挤压的越来越增多体验性服务性业态了,如电影、KTV、咖啡、餐饮、游艺厅、艺术培训班、淘气堡。
超市现在被电商挤压的越来越增多不好仓储物流的品类,如蔬菜、水果、海鲜、活鱼、冷冻食品、易碎食品。
门店现在都在搞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线上入住各大电商平台(淘宝天猫、京东、当当、苏宁国美、聚美、唯品会),而且自己搞微信服务号、微信附近小程序、微店,甚至搞独立Web网上网店和App。阿里宣扬的新零售:统一线上线下精准营销、统一供应商采购、统一订单管理、统一库存管理、统一仓储物流、统一移动支付、统一会员体系、统一会员ID和会员画像、统一会员信用、统一消费信贷和供应链信贷。可能阿里的这个全渠道统一零售方案,还挺适合门店的。
便利店,这里最薄弱。为啥?因为这里有中国670万蚂蚁雄兵夫妻老婆烟酒茶店,他们占据了大量的快消品流量,况且还有电商现在也在猛搞快消品。外国常见的便利店业态:餐饮食堂,还被中国的小饭店、街边摊、外卖给分流了。即使是蔬菜、水果品类,还被中国的集贸市场、早市菜市场、社区门外水果摊给瓜分了。这种复杂商业环境,在日本、欧美都不常见。
但是,便利店是投资最小(相对大商场大超市),开办最快(不怎么装修,300-500平米甚至更小就可以摆货开业)、高频消费(可以快速探测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验证)、离消费者最近(抓住人)。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