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时代,便利店如何生存?
六、新零售便利店要不要像7-11增加食堂和生鲜
中国市场业态复杂。我个人是这么看啊,先把标品的连锁产业链用高技术、互联网络IT系统、大数据、现代化管理改造好、优化好,就能产生很大的效能,你看如家、汇通达,都是看似从事的是传统产业,但就这么一升级,就是一家巨头公司。
就说便利店,中国最大的便利店连锁是中国石化易捷,有27000家店。中国民营连锁便利店,是美宜佳,主要在广东、湖南一带发展,有10000多家店。
我们不说5年,更不说10年。我们总是对短期太悲观,对长期太乐观。所以我们设定3年来谈话。如果在3年内,有人能做到5万家,那他肯定是黑马了。由于整合产业链优化,所以它给社会带来的流通效率、成本改善,是非常威力巨大的,这就够了。别小看这一小步进步,只要规模足够、消费巨大,对于中国社会这个能量就巨大。就如同我曾经也看不起做软件卖软件的SaaS商,不还是做软件卖软件么,而且客单价还那么低,还死犟嘴不定制。
没想到人家都唰唰唰融资了,为啥,因为比过去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高质量的大规模安装部署、初始化、即开即用、自动化监控快速查错快速升级。这就比过去先进了,就前进这一步,在中国的红利下和规模下,这就够了。(当然现在你这样做SaaS就不行了,现在的SaaS进入了行业化,未来才会进入业务+SaaS软件(软件不卖只当做自己给客户更高效率提供业务服务的工具)的3.0阶段)。
听闻便利蜂收购了7-11北京最大的堂食中央工厂呀咪呀咪,看起来是准备做堂食。堂食、生鲜、自有商品,是外国便利店在高租金商铺下还能保持高毛利的基础。
但我对搞堂食还是有担心的,毕竟和快消零售是两个业态。所以放到5年来看可能是合适的。盒马鲜生是零售+堂食、永辉超级新物种也是,他们都从电商不擅长的生鲜+堂食切入。
至于对搞生鲜,我更是担心的。因为中国整个农业产业链都薄弱的吓人。好像听过一个故事,说日本人到北京边缘区县去种植农业,先把土地荒三年,因为中国的土地重金属污染、化肥农药太滥,必须把土地、空气、阳光养好,才能产出合格的农产品。但中国人谁这么干?中国农业现代化薄弱(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风投少、自有农业资金少,所以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大家只能赶快每年产出,谁也不会把土地歇三年。所以啊,生鲜,可以看10年。当然,不排除先把好仓储物流运输、高客单价的生鲜类产品先做起来。
对于自有商品,我过去本来是没有信心的,但是看了线上的网易严选和线下的名创优品,我反而有信心了。中国的品牌商品,很多成本是被品牌塑造、产品包装、营销活动推广、渠道代理分销占据了,真正的产品成本其实很低。如果是自有商品,由品牌连锁便利店背书(一定要先成为品牌店啊,不要一上来就这么搞啊),这些成本就都可以剩下,产品品质高了,价格却低了,这就合适了。况且中国是个代工厂大国而非品牌大国,所以很多商品并非是品牌,有这个基础就很好,正好可以做自有品牌。有人说德国零售巨头ALDI不敢进入中国就是自有商品这里不行,我就举出名创优品案例。当然很多人也说名创优品是物品不是食品,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更严重。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