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冰火两重天:一边热闹 一边骚乱
另一方面,一旦这种“质优价廉”的产业供应链能力无法形成持续优化,满足更高的顾客期望,对于线上零售的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维持则很难保持。一旦形成下滑趋势,线上零售的顾客规模与交易频次会非常难保持,这对于线上零售而言无论如何是无法接受的,而这也是任何一个行业在快速上升之后必然面对的问题。
最后,对于当下的线上零售而言主要还是由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所主导。这种平台化电商一方面对于推动线上零售快速形成规模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因为平台本身的属性具有非零售竞争力属性,平台本身对于零售能力的改善与提升是不直接、不具体也不系统的,是围绕平台本身的商户规模与销售规模来进行所谓的能力“赋能与支撑”,对商品与服务的优化与改善是非直接性,对顾客需求的理解也是非直接的。
大数据背后的顾客行为识别仅仅处于表象行为而非心理动机层面,无法有效区分顾客真实购物动机,只能依托于大数据进行规律性的行为识别与调整。这种调整对于没有数据分析与管理的供应商而言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对于已经拥有数据分析与管理的供应商而言,线上零售平台的大数据所能带来的改善指导非常有限。所谓的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的C2B、S2B实际上也只是逻辑认知层面的概念,离实际落地不是单一依赖于大数据就可以实现。
对于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经营,线上零售平台的综合体验与信赖度无法与线下零售对比,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经营的选择并不难,难的是顾客对高附加值产品的体验要求与信赖传递,这也是对于以“价格”为核心手段建立的电商模式的最大短板,这种短板显然无法通过时间进行长期沉淀而获得。
大数据的优势在于识别规律性和规模化的商业价值,以此发掘新的商业机会。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对于零售商业而言,伴随市场的持续变化与成长,识别和发现商业机会、创造新商业模式将成为常态。但这并不是商业本身的关键能力,只有建立在与顾客关系的持续改善与实际问题解决的信赖提升上的能力才是关键。
线上的焦灼与线下的落后
如何应对增长放缓甚至在未来几年里,可能出现的断崖式下滑的线上零售,对于以阿里、京东为首的平台服务商就成为了捍卫生命与未来的必然选择。
这种选择从过去主导的“电商将会取代实体零售”的舆论,引导到不得不面对线上零售增长下滑后的紧迫。我们要相信线上零售所出现的任何变化与趋势,对于阿里与京东都比任何企业更敏感,更清楚,也更紧张,也会更快地进行各种尝试与改善。
但如前文所述,线上零售所面临的问题只要跳出“价格”这个因素,就变得很抓狂,线下零售对人的直接影响与接触成为线上零售不得不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只是让线上零售简单粗暴的按“又重又慢”的线下零售的认知与逻辑去进行变革与重构显然不适合。
而回观线下零售在苦苦煎熬的过程中,大多数都还是处于局部性优化与改善,线下零售企业对于顾客需求的价值深挖与提升并没有形成系统改善。大卖场的萎缩不仅仅在于电商以及社区商业的分割,根本上在于大卖场能够呈现的顾客理由,除了基本的产品功能满足外没有任何突破,在与顾客关系的建立与通过店铺运营来传递的顾客关注与细节体验方面一直未有改善。
今天我们有外资的沃尔玛、家乐福,有内资的大润发、永辉、华润万家、物美、人人乐,这些占据了大量商业资源的实体零售企业对于大多数顾客而言,除了是一个“大超市”外,还是什么呢?大家真的认为沃尔玛是“质优价廉”的代表吗?大家真的认为永辉是家门口的“生鲜专家”吗?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网友评论